近些年来面对逐渐增长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造成了很多家庭的悲剧,使未成年人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律意识,预防其违法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最近颁布的第一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门法律,该法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出发,立足于从源头抓起,正确处理了教育与惩罚,引导与限制,预防与治理的关系,从法律上遏制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倾向,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犯罪都是从一件件不经意的小事开始的。
今天,请同学们与文昌市蓬莱中心小学一起了解,未成年人身边都会出现哪些常见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免受犯罪分子的侵害,做一名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新时代好青年。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造成因素有以下几点:
家庭因素
多种资料显示,青少年家庭破裂、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偏低、家庭中沟通不畅、暴力或不怡当的教养方式,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如果家庭中经常有体罚、侮辱和欺凌,会使孩子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就会在社会中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惩罚他人,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同伴因素
由于青少年自身辨别是非能力差,逆反心理强。受到同伴友谊的影响程度很高,为了保持在群体中的自尊和较高的一致性,青少年有时会采取从众的方式参与到犯罪活动当中。并且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思想单纯,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引诱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自身因素
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敏感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表现出躁动、不稳定的情绪状态和思想波动,各种心理矛盾汇集在一起,往往让孩子感到迷茫、受束缚,难以坚定自己的价值观。法制观念淡溥,平时不学法,法律的意识在他们头脑中几乎全无。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未成年人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二)收留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未成年人的,应当及时联系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无法取得联系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对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或者流落街头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公共场所管理机构等发现或者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必要时应当护送其返回住所、学校;无法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取得联系的,应当护送未成年人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
(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应当及时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发现有上述情形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未成年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家庭、学校、社会
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
负有怎样的责任?
第十五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预防犯罪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使未成年人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发现未成年人心理或者行为异常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引导和劝诫,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监护职责。
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指导教职员工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治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并可以从司法和执法机关、法学教育和法律服务机构等单位聘请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强沟通,共同做好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现未成年学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立即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送相关专业机构诊治。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共创美好未来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蓬莱小学